衛生福利部自2018年9月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簡稱特管辦法),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包含自體免疫細胞、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自體纖維母細胞及自體軟骨細胞的治療技術),至去年底已有53件計畫案,其中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癌末期等病人,而自體軟骨細胞治療則可用於膝關節軟骨缺損。
去年底衛福部公告新版特管辦法,將細胞保存庫納管、強化病人登錄及後續追蹤,另外為因應未來可望上路的「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同時將細胞治療範圍從自體細胞擴增至異體細胞,將讓細胞治療運用更廣泛,由於異體細胞治療已成國際趨勢,且越來越多研究都顯示,透過臍帶血細胞治療可望早期介入腦性麻痺病童的治療,來減輕社會與家庭的負擔。
在細胞保存庫方面,由於細胞治療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療程,必須多次注射細胞,為減輕患者反覆採檢辛苦,大多會採取一次採檢、分段回輸,因此保存的品質相當重要;未來癌症患者也可以在化療前保存健康的免疫細胞,以備治療無效時,還能保有細胞治療的機會。
目前台灣已有學研單位或業者正在進行異體細胞治療研究,近期就將進入臨床試驗,未來只要通過一、二期臨床試驗確認安全性及療效,即能依照特管法第13條提出專案許可,來開放患者治療;除此之外,為了強化國內研發細胞治療量能,近期也正著手建立國家整合性生物資料庫平台,目前台灣共有34家生物資料庫、散布在不同機構,目前已整合25家,預計明年將增至30家,提供近50萬筆生物資料檢體,而所有檢體都會經患者同意後才放入生物資料庫,業者取得除須付費,未來若研發成功,也必須以回饋權利金等方式回饋檢體提供者,有望結合台灣醫療、生技強項,讓台灣醫療成果在國際發光,而為何其中商機可是不容小覷,讓我們由以下數據觀察即可得知。
首先我們從癌症病患市場看起,據分析統計,目前全球抗腫瘤市場規模約達1000億美元,尤其免疫療法的興起,讓預估值在去年達到1500億美元。據衛福部過去資料顯示,國人新發癌症人數已逾10萬人,其中癌末(四期)患者約有2萬人,據癌末醫療費用計算,單人每年費用約50~100萬元;也就是說,採用細胞治療癌末病患的市場相當於100~200億台幣規模,這正是目前台灣特管法開放下的期末癌症新商機。
其中細胞療法是如何治療癌症,就是從人體中抽取血液或組織,取出所需細胞,如:T細胞、NK細胞或幹細胞等,由專業人士在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實驗室中,經過嚴密的生技實驗流程,培養出可供患者使用的足量細胞,再注射回人體,以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
另外除治療癌症之外,其他包括皮膚修復(醫美)、傷口癒合、關節軟骨重生…等,都在特管法許可的六項治療領域,據特管法的規範,細胞治療技術必須由醫療院所向衛福部醫事司提出申請計畫,進行行政審查,如無疑慮,則進行下一步的專家實質審查(風管組查核生產場所,可委託合格廠商生產),查核通過後,因此通過核可的公司,都是投資人後續應持續追蹤的標的,這表示後續有望為該公司帶來可觀的營收與獲利。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近期剛上櫃的長聖國際生技公司(6712),主要從事免疫細胞及幹細胞之新藥研發,及國內醫療機構執行「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細胞治療技術所需細胞治療製劑之委託製造服務,雖然去年每股虧損為1.44元,不過可發現股價已200多元,明顯是提前反映特管法與申請通過後的獲利,也表示這項法規有望為同族群的公司帶來的龐大商機。
目前國內還包括基亞(3176)、訊聯(1784)、三顧(3224)、尖端醫(4186)、鑫品(4170)等公司,均已擁有符合GTP規範的實驗室,也成為各大醫學中心洽談上游製造、細胞培養的合作供應商,目前已有多家醫療院所與上述公司正式提出申請,其中引進日本再生醫學先驅CellSeed的細胞層片培養技術的三顧,由於其實驗室規模已屬於細胞工廠等級,因此合作申請的醫療院所最多,其中台大醫院院長何弘能、義大醫院副院長楊智惠、北醫院場陳瑞杰都是三顧公司董事會成員,或許也是投資人可留意的地方。
而三軍總醫院則與訊聯合作展開困難傷口治療計畫,主要收治有糖尿病的慢性傷口患者,在歷經4個多月後,成功讓多名有糖尿病患者的長輩擺脫纏鬥多年的潰爛傷口並遠離截肢危機,也是大家可留意是否有更多醫院有與其做簽約的動作。
而根據特管法審查時間推估,從申請到核准最快約需時三個月;換句話說,近期應有正統的細胞療法開始上路,也由於特管法的細胞療法是一種醫療行為,因此不需做臨床,且屬於自體免疫細胞培養再回輸體內,雖然這與國際間研發的細胞療法是有一段的差距,不過台灣終歸已是跨出一大步,投資人不妨多加留意相關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