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專欄】2019回顧:轉單台商回流建廠 為週邊產業帶來新商機

0
2182

因應中美貿易大戰,過去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台商製造業,加速回流(回台)或轉進東協等國家,美光等重量級外商也擴大在台投資,為週邊產業帶來新商機,避開中國輸美高關稅與國安疑慮的轉單效應也逐漸發酵,諸多台廠直接或間接受惠。

由於美國對中國擴大實施「敏感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華為等中國科技大廠加速「去美國化」,積極尋求美國以外的第二供應商,部分台廠接獲轉單,業績超乎預期。

中美貿易戰在2018下半年開打,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稅率大幅提高,包括傳產及科技業台商都紛紛降低在中國的生產比重,回台投資設廠,根據經濟部統計,,已有超過140家申請回台投資的台商通過審查,承諾的投資金額累計超過新台幣(以下同)6,000億元,將創造超過5萬個就業機會。

1987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低廉的土地、勞工成本及稅務優惠吸引外來投資,大量台商及各國外商前仆後繼「錢進」中國投資設廠,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不過,近年中國的土地、勞工成本大增,投資吸引力銳減,而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許多原本還在猶豫的台商終於下定決心,紛紛回台投資。

這波回台投資的台廠包括:
廣達(2382)、智邦(2345)、台達電(2308)、上銀(2049)、美律(2439)、兆利(3548)、永豐餘(1907)、櫻花(9911)、慶豐富(9935)、力山(1515)、橋椿(2062)

有不少是產業龍頭或具備競爭優勢,或是可透過自動化降低成本。至於產品附加價值較低或勞力密集的產業,則轉往越南、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協國家。

台商西進金額銳減  加速回台投資

另一方面,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今年1~7月台灣對中國投資核准件數較去年同期減少12.6%,金額也減少55.45%,顯示台商赴中國投資意願已受貿易戰影響。

觀察台灣對中國投資前5大業別,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衰退最多,年減85.62%。例如,鴻海集團去年上半年西進投資逾新台幣53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則急降為零。

除了台商之外,外商近年來也擴大投資台灣,尤其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加碼動作更加積極。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8年僑外投資金額達3,657億元,創歷年新高,較2017年成長52%,主因是中美貿易戰加速國際產業供應鏈的產地調整,加上政府提倡「5+2產業創新計劃」助攻。

台灣擁有高素質的科技研發與創新人才,工程師的平均薪資水準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及中國沿海城市,加上各國對台灣自由民主開放與資安環境的信任,包括Microsoft(微軟)、Google(谷歌)、IBM、Cisco(思科)、Micron(美光)等國際軟硬體大廠紛紛宣布加碼投資台灣,其中以記憶體大廠美光今年宣布的600多億元投資案,更是位居外商之冠。

從外商投資台灣的產業別來看,近幾年成長較多的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以及「資訊及通訊傳播業」,很明顯地從過往偏重硬體製造,升級轉型到軟體研發、雲端科技等。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所公布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創新能力」排名亞洲第1,更與德國、美國、瑞士並列為全球4大「超級創新國」,這是台灣吸引國際大廠前來投資設廠的重要因素。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短期而言,中美貿易戰會傷害台灣出口表現,但台商為避開貿易戰而加速回台投資,擴大在台灣的生產比重,會對台灣未來5到20年的經濟成長產生貢獻,如果政府在電力供應等相關配套做得好,甚至還能造就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

因應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加速回台投資,至今已超過135家申請回台投資的台商通過經濟部審查,承諾的投資金額累計超過6,000億元,國內工業區土地因此炙手可熱,相關機電工程廠商也受惠,商機可望在未來2年內逐漸發酵。

除了台商紛紛回流,美光、Google、微軟等重量級外商也紛紛擴大在台投資設廠,為商辦、廠辦相關個股帶來新商機,受惠個股包括宜進(1457)、基泰(2538)等。

宜進是台灣的紡織老廠,近年積極活化早年取得的低成本土地,並且大手筆加碼大台北商辦、廠辦不動產,變身為「包租公」。董事長詹正田投資房地產眼光相當精準,光是去年就跟子公司聯手取得7筆不動產供出租,其中5筆為商辦大樓,租金收益年投報率介於2.54%~3.12%。

 

大手筆布局商辦及廠辦  宜進、基泰轉型當包租公

近年宜進紡織本業表現平淡,會跨入不動產,主要是分散風險、賺取穩定的租金收益,近5年平均配發0.5元現金股息。此外,宜進也跨足不動產開發,取得南港和台中後火車站土地,其中南港玉成段土地找上遠雄合作,雙方年初簽訂合建分屋合約,將由遠雄興建一棟辦公大樓,預計最快今年取得建照,2年後完工。

營建公司基泰日前舉行法說會,公司強調未來將減少住宅開發,以商用住宅為重心,朝建立自有經營品牌及團隊為目標,位於台北車站商圈、身價百億的指標建案「基泰忠孝」,預計今年第4季取得使用執照,初期將「只租不賣」,力拼明年滿租,其中1~4樓是商場,5~37樓為商業不動產(國際品牌飯店可能進駐),將收益最大化後再衡量整棟出售的時間點。

基泰未來會朝住宅零售貢獻利潤、商用地產創造長期價值,以及在經營上增加運轉收益等3大方向前進;今年的業績則以新成屋銷售為主,包括「基泰台大」、「基泰世貿」、「基泰都鐸薔薇」等;另外,籌備中的建案包括「基泰內湖」、「基泰大直」、「基泰莒光」、「基泰磺溪」、「基泰懷生」等。

智邦、中磊快速調整中國產能  白牌通訊設備升級需求旺

美國廠商為了避開中國輸美高關稅與國安疑慮,已經陸續把訂單轉到台灣或東協國家,台廠只要能快速調整產能,就有機會受惠,例如智邦(2345)、中磊(5388)等網通設備廠。

因應中美貿易戰,智邦回台設廠,目前台灣廠產能稍稍超過中國廠。由於搭上5G、雲端資料中心升級浪潮,智邦今年營運恢復成長,主力產品100G交換器穩定出貨,400G也開始小量出貨,8月營收寫下歷史新高,第3季營收可望再創單季新高紀錄,而此波資料中心升級商機預期將延續到明後年。

而中磊已從過去設計製造代工(ODM)廠商,轉為直接與大型電信營運商合作白牌設備,今年固網與行動產品營收占比首次超過家用寬頻接取設備,上半年營收雖較去年同期衰退,獲利卻因產品組合轉佳而提升。

中美貿易戰去年開打之初,中磊高達8成產能集中在中國,加上被動元件等原物料價格大漲,使得去年獲利明顯衰退。不過,中磊去年快速在台灣、菲律賓擴充產能,目前中國產能占比已低於50%。

華為、中興「去美國化」  聯發科、瑞昱、矽創受惠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對中國擴大實施「敏感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大廠加速「去美國化」,積極尋求美國以外的第二供應商,包括宏捷科(8086)、立積(4968)等功率放大器(PA)台廠今年接獲轉單,業績超乎預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而半導體是中國科技產業較弱的一環,每年從美國、歐洲、日本、台灣進口的半導體金額超過石油的進口金額。因此,隨著美國限制半導體產品出口到中國,美國以外極少數有實力量產5G手機晶片的聯發科(2454),以及網通IC大廠瑞昱(2379)、感測器大廠矽創(8016),皆可望受惠。

傳統產業產能因應得宜受惠大  鉅明、鈺齊、慶豐富寫歷史

在傳統產業方面,有些台廠因主要生產基地在台灣,不但沒有受到美國調高中國產品關稅的衝擊,甚至迎來轉單,例如:生產高爾夫球具的鉅明(8928)、製鞋廠鈺齊-KY(9802)、窗簾製造商慶豐富(9935)。

鉅明主要為美國品牌客戶代工高爾夫球具,很早就到中國投資設廠,但隨著中國投資營商環境惡化,它早在2013年就結束中國產能,從此以台灣為唯一生產基地,2017年開始投入生產碳纖維原料來降低成本,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後,又加碼投資台灣進行擴產,垂直整合上下游代工製程,成為這波貿易戰的贏家。

法人分析認為,低迷多年的高爾夫消費市場已重返成長軌道,知名球星老虎伍茲睽違逾10年後,今年4月再次在PGA美國名人賽奪冠,間接加持高爾夫球具市場買氣,其中,鉅明的主力客戶TaylorMade為全球最大品牌商,今年營運直接受益。

製鞋廠鈺齊今年第2季營收、純益雙雙改寫新高。受惠於客戶端訂單成長,以及越南與柬埔寨廠區產能持續增加,該公司訂單能見度達4個月,下半年營運優於上半年。

鈺齊今年上半年營收占比為戶外鞋87%、運動鞋12%、其他1%,中國產能占33%,越南、柬埔寨分別占41.4%、25.6%,越南正式超越中國,成為鈺齊最大生產基地;未來產能擴充仍將集中在越南及柬埔寨,中國廠生產的鞋子主要供內銷及外銷其他亞洲市場。

慶豐富是台灣第二大窗簾製造商,有別於某些同業產能集中在中國,它已提前做好產能分散的布局,在中國、台灣、越南、泰國都有設廠;中美貿易戰去年爆發之後,它進一步加碼投資台灣、越南,新產能預定今年底開出。

由於美國「無拉繩窗戶」安全新規範上路,加上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慶豐富的高單價無拉繩產品拉貨動能強勁,出貨占所有窗簾產品約85%。該公司6成客戶為美系品牌,前3大客戶為Walmart、IKEA、LOWE’S,近年來致力產品組合優化,使得營運逐漸進入佳境。

受惠個股的股價若已漲多 須留意追高風險

中美貿易戰邊談邊打已成為常態,雖增添廠商未來營運的不確定性,但國內廠商只要能快速因應調整,相對來說就有機會受惠;即便中美兩國可能在明年底前達成臨時協議,也不代表貿易戰已結束。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告訴媒體,就如同當年美蘇冷戰一樣,這場貿易戰可能需要10年或更久時間才會落幕。

不過,這些受惠的個股股價若已漲多,投資人須留意追高的風險,因中美貿易戰的轉單可能包含買方在高關稅生效前「提前拉貨」,一旦關稅調高已生效,後續拉貨動能可能轉弱。

此外,隨著中美貿易戰陷入長期拉鋸戰,或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範圍擴大,勢必會拖累全球景氣,衝擊終端市場的消費力,相關個股未來營運也可能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