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晶圓廠關廠與轉移風潮,台積電與全球三大記憶體廠將維持優勢

0
1737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IC Insights 日前公布的資料顯示,自 2009 年到 2017 年之間,全球共有 92 座 IC 晶圓廠關閉或變更用途。其中,關閉或變更用途的以 6 吋廠比率最高,占總數量的 41%、其次為 8 吋廠的 26%,4 吋、5 吋與 12 吋廠的比率則分別為 10%、13% 與 10%。這意味著未來半導體生產將更集中於當前業主,包括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或是以記憶體生產為主的全球三大廠,都將持續保持大者恆大的優勢。

 

IC Insights 報告指出,就地域而言,以日本地區 34 座,占比達 37% 為最多,其次為占比 30% 的北美地區有 30 座。歐洲與除了日本之外的亞太地區,分別有 17 座與 11 座,占比 18% 與 12% 的晶圓廠關閉或移為他用。

以關閉時間來說,先前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2009 與 2010 年全球關閉的晶圓廠數量最多,分別達 25 座與 22 座。2012 年和 2013 年期間關閉了 10 座,2015 年關閉 2 座,2017 年有 3 座晶圓廠停產。現有資料顯示,2018 年到 2019 年間,預計還會有 3 座 IC 晶圓廠關閉,其中包括 2 座 6 吋廠、1 座 8 吋廠。

目前市場主流的 12 吋廠來說,2009 年因破產被德州儀器(TI)收購的德國 DRAM 廠商奇夢達(Qimonda),是最先關閉 12 吋晶圓廠的廠商。2013 年台灣茂德(ProMOS)關閉了 2 座生產記憶體的 12 吋晶圓廠。2014 年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也將自家生產邏輯 IC 的 12 吋廠脫手賣給 Sony,接手的 Sony 則將該廠移作生產影像感測器使用。2017 年,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將自家位於南韓龍仁的 Line 11 12 吋記憶體晶圓廠,轉用於生產影像感測器。

自 2008 年到 2009 年全球經濟衰退爆發以來,IC 廠商為提高晶圓生產成本效益,一直在努力減少 8 吋以下晶圓廠產能,並轉往更大尺寸晶圓生產發展。半導體廠商間興起的購併風潮,以及朝向 20 奈米以下製程發展的同時,也有助於半導體製造廠商淘汰低效能老舊晶圓廠。

最後 IC Insights 指出,近來半導體產業收購案頻傳,新設晶圓廠和晶圓製造設備成本暴漲,再加上越來越多 IC 廠商朝向輕晶圓廠(Fab-Lite)或純 IC 設計(fabless)發展,預期還會有更多晶圓廠關閉。這對晶圓代工廠商而言,將有助於未來業務的發展。

 

文章出處:https://sur.ee/5DL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