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下的隱私 新人權戰爭

0
1298

趕快檢查你的App授權設定!

我們常下載許多App或使用網站服務,但許多網站或App蒐集民眾數位隱私資訊過於浮濫,與主要功能無關也要求民眾開放授權;理應保障民眾權益的政府單位,近來正積極當「開放政府」,以「大數據」為名開放業者取用民眾個資資料庫,卻未盡到告知民眾資料被使用的基本責任。我們的數位隱私,正受到嚴重侵襲。

台灣民眾習慣各種免費服務,下載App後就想馬上用,面對落落長的制式合約或是各種授權要求,大多數人都忙著點下「同意」框,趕快享受服務,多數人從未細看合約條文內容。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服務提供者常有「過度授權」的問題,吃定民眾不會看完制式合約;各種授權不管是否用到「先蒐集再說」。

東海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范姜真媺說,應有個人資料意識,台灣行動上網便宜、智慧手機普及度超高,大部分民眾喜歡隨地打卡、拍照上傳臉書、IG等社群,最近則流行電子支付消費、網購,這些在網路上的數位足跡,對人生可能影響重大。

除了個人對自己數位隱私保障意識不足外,她也認為,政府對敏感性個資保護的觀念格外不夠。例如衛福部將全國民眾的健康、疾病、用藥等資料提供學術研究,這些都屬於原本健保法蒐集個資的「目的外利用」,依日本及歐盟規定,不但應該告知當事人、且要讓人民有選擇退出的權利,但目前政府連最基本的告知當事人都沒作到。

在大數據時代,個人數位行為就像「能源」般重要,范姜真媺說,不要以為個資隨便被收集沒關係,正因為科技的進步,對個資的利用,應該要有更透明的流程並受監督

保障隱私 明訂五基本權利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說,保障數位隱私不是只有政府的工作,每個人也都要學習,如何充分運用「個人資料保護法」明定的「查詢、複本、更正、停止、刪除」五項基本權利,進行自我保護。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起一連三天推出「隱私網戰」專題報導,由民眾對數位足跡的不在意、企業蒐集窺探你的生活,以及政府作為最大的人民個資擁有者,如何在發展大數據時兼顧個資等角度,探討台灣面臨的數位人權難題。

 

文章出處: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9554/3716690?ref=tab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