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重要的財經新聞大多環繞著美國,美國經濟在川普總統的新政推動下締造了一年增長近3%的佳績,而失業率也是數十年罕見的3.7%低位,美股更多次刷新歷史高價,全球投資人無不以美國動向馬首是瞻。
另一方面,漫天叫喊「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口號的中國卻出現了經濟和股市全方位的頹勢,不但GDP增長創下近十年低位,上海股市更跌入熊市,在川普祭出美、中貿易戰之後,還導致外資大量撤離和工廠大規模裁員,其末日蕭條的景象和全球獨強的美國成了2018年最鮮明的對比。
然而,整體2018年的金融市場還標誌著一個轉折,這個轉折體現在比特幣一枚的價格由去年底的20,000美元兩度腰斬到逼近3,000美元;也體現在美國兩大主要科技股──蘋果公司和亞馬遜在第三季先後創下市值上兆美元的歷史里程碑,但幾個月內股價卻重挫逾20%轉為熊市;也體現在國際油價在10月初樂觀者上喊100美元/桶之際連續崩挫跌入熊市,創下40年來最長下跌天數;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股市則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後相繼淪落熊市,土耳其和阿根廷更因為外資撤出、股匯崩跌而陷入貨幣危機。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造成2018年金融市場崩落亂象的根源或許是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停止或減碼行之多年的量化寬鬆,讓金融市場頓時被抽掉了數兆美元的流動性。
就時間點而言,從2009年3月觸底到2018年10月整整九年半期間,美股創下了史上最長的牛市,股市周期來到了容易跌入熊市的轉折點,加上10月都是歷年股災頻發月份,這種投資心理的陰影果然讓2018年10月美股出現了「莫名」的崩跌,進入修正領域,分析師隨後歸咎於貿易戰開打、美元太強、企業盈餘動能觸頂、美債殖利率曲線反轉等利空。
上篇介紹了2018年十個震撼全球金融市場重大財經事件中的前五個,下篇繼續介紹其餘的五個重要事件。
6. 蘋果和亞馬遜成就兆元企業
在2018年引領美國科技股攀上市值頂峰的兩家代表企業是蘋果公司和亞馬遜,蘋果公司率先在8月初衝上市值1兆美元的歷史里程碑,亞馬遜也在一個月後跟進,這兩家兆元企業宛如美股王冠上兩顆閃亮的寶石。
比起2000年網絡泡沫時代的微軟和英特爾的股價本益比近60倍和127倍,蘋果公司的前瞻本益比才16倍左右,而亞馬遜本益比高達100倍,這兩家市值破兆的科技股泡沫化現象並不明顯。
這標誌著蘋果公司和亞馬遜的產品已深入全球數十億人口的生活,其品牌具有近乎壟斷的優勢。然而,這兩家市值破兆的企業在10月以後的美股修正中,卻出現了獲利回吐的巨大賣壓,二者股價皆自高峰約回跌27%,表現遠遜於微軟和納斯達克指數的12%和16%跌幅。
除了股價漲多拉回的技術性因素外,蘋果公司面臨了主力產品iphone智能手機銷售前景堪憂的疑慮。該公司在發布史上最佳的第三季財報後,股價反而轉為下跌,主要反映公司不再公布產品的銷售數字,增加了投資人對於未來銷售前景的擔憂,也讓華爾街分析師輪番下調該公司的投資評級。
亞馬遜近年擴大營運視野,除了在網絡廣告、雲運算(AWS)上大有斬獲之外,去年併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也讓人耳目一新,現在又準備進入醫療保險事業,其觸角延伸之廣和經營手法的不斷翻新,雖讓亞馬遜營運扶搖直上,但也引來政府機關的關切。
其中,歐盟祭出隱私權保護新法,並對該公司用戶數據使用方式展開調查。美國總統川普也向來不滿亞馬遜,除猛批該公司是實體零售商不斷倒閉的根源外,也指責亞馬遜逃避營業稅。美國郵政署也提議,考慮將亞馬遜的包裹遞送服務收費提高9%-12%。
同為FAANG成分股的臉書股價自7月的高峰曾一度回跌近40%,則是另一個不良的示範。該股自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醜聞爆發後,營運前景已大不如前,除了營收增長力道可能趨緩外,保護用戶隱私的成本也相應攀高。第三季財報顯示,該公司的活躍用戶人數開始差於預期。
蘋果公司和亞馬遜雙雙締造市值破兆的佳音,此後美股卻不漲反跌,顯示投資大戶已將市值破兆視為「落袋為安」的反指標,而相關個股近期的跌落熊市,也標誌著近年飆漲的科技熱門族群股價恐怕要進行一個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
7. 川普抨擊美聯儲過度升息
全球央銀向來享有排除政策干擾的「獨立超然」立場,但行事風格不落俗套的川普總統卻破天荒地多次公開批評美聯儲升息太猛的鷹派作風。
自美聯儲2018年第二度升息之後,川普兩次接受專訪時不悅地猛批:美國通脹不高,升息步伐太快將抵銷減稅帶來的經濟成果,同時升息使美元匯率攀高不利美國出口,讓美國產品競爭力處於劣勢。此後,川普甚至批評美聯儲是他施政上最大的威脅。
對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不以為然,強調央行獨立超然的立場不為所動,並持續在9月進行年內的第三度升息。10月,美股牛市開始鬆動且跌落修正領域,分析師將矛頭紛紛指向美聯儲升息過度,川普也加碼抨擊美聯儲正在犯下一個過度緊縮的錯誤,還說美聯儲瘋了。
然而,鮑威爾並未改變既定的鷹派立場,依舊稱利率水平距離中性位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1月,川普在受訪時持續抨擊美聯儲的政策影響到美股下跌和通用汽車關廠裁員,並悔恨地說對於當時提名鮑威爾出任美聯儲主席「一點也不高興」。
11月28日,鮑威爾在演說中首度鬆口,改說基準利率已接近中性水平。市場因此預期2019年美聯儲升息次數由三次降為一次,道指當日大漲逾600點回應。這場美國總統與美聯儲主席的貨幣政策論戰至此劃下休止符,川普顯然獲勝。
以總統之姿成功干預央行的運作,全球並非沒有先例--英國布朗首相20年前便開啟了干預英國央行決策的濫觴;美國前總統里根也曾告知前美聯儲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不要在選前升息」。
川普抨擊美聯儲的鷹派決策,似乎在告誡這些被他提名的「象牙塔」官員們:美國經濟繁榮的成果得之不易,過度的預防性升息可能弄巧成拙或甚至釀成災難,此時的貨幣政策更應該如履薄冰,升息的步伐要配合當局刺激經濟的各項施政適可而止。
8. 貿易戰重挫中國經濟
川普發動的美中貿易戰可說是2018年全球最令人震撼的財經新聞,尤其川普提出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關稅,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濟,越來越多的專家預期中國經濟未來可能出現蕭條的景象。
近年美中貿易逆差不斷惡化,2017年逆差金額高達3,752億美元,而巨額的貿易逆差凸顯美國廠商大量在中國設廠,然後生產商品進口美國的事實,這也是川普發動貿易戰的第一個原因。
另一個貿易戰的導火線是「中國製造2025」產業計劃。美國貿易代表署稱,中共當局企圖透過該計劃等手段,強迫美國企業移轉技術和智慧產權給中國企業,藉此搶奪高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從而對美國經濟造成傷害。
儘管中期選舉後國會兩黨分治,但川普發動的這場貿易戰卻獲得了美國兩黨一致的支持,其中眾議院民主黨領袖裴洛西(Nancy Pelosi)一開始便支持川普對中國課徵關稅,認為這是為美國產品爭取更公平貿易的「槓桿點」。
2018年初,美國政府採取了多項保護本國製造業的措施。4月4日,美國宣布針對中國輸美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25%關稅,貿易戰正式開打。
4月5日,川普指示依據「301調查」針對中國進口的1,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5月中旬美中進行貿易談判後,美國仍堅持針對500億美元商品課徵關稅。
7月10日,美國擴大加稅清單,擬針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涵蓋海產品、農產品、水果和日常用品等項目。
12月1日,川普和習近平在G20峰會中達成貿易休戰90天的協議。但同日,華為的副董事長、首席財務長孟晚舟於加拿大溫哥華國際機場遭逮捕,美國要求引渡受審,中美雙方貿易戰火再起。
貿易戰開打之後,上證指數跌跌不休,今年累計跌逾20%落入熊市領域,人民幣兌美元由3月的6.24一度重貶逾10%至6.97,導致中國民眾消費緊縮,各地掀起企業「大裁員」浪潮,大量的失業人潮返回老家,經濟學家紛紛下調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部分在大陸設廠的外商執行長估計這種慘狀可能持續5-10年。
9. 製造業大舉撤離中國
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在中國設廠的眾多外商企業為了躲避產品進入美國的高關稅,正大舉將廠房遷出中國。指標企業如台商的寶成和富士康,韓商的三星、樂金電子,日商的尼康、日東電工、奧林巴斯、歐姆龍紛紛宣布關閉中國工廠,轉進東南亞或印度、巴西等地。
香港《東網》稱,在美國針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高關稅後,深圳必然首當其衝,香港、珠江三角洲也會受到衝擊,中國的經濟恐失去增長的動能。
但早在貿易戰開打之前,在中國製造的成本已越來越不符合生產效益。台商寶成在2015年便因中國的「五險一金」(指養老、醫療、失業、工商與生育保險金,以及住房公積金)的勞工福利成本攀高而開始撤出中國,該企業在中國員工已由全盛期的40萬人降到20萬人,而越南和印尼的員工則增加到16萬和12萬人。
此外,2017年中國掀起一連串的「限污令」,撼動昆山、珠海、天津等地的產業鏈,許多傳統工廠被迫關廠,僅京津冀地區關停的企業就多達17.6萬家,迫使許多外商考慮撤資。
2017年7月,蘋果iphone手機在大陸最主要的組裝廠商富士康集團宣布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選在威斯康星州設立液晶顯示(LCD)面板廠,成了大型跨國製造業撤離中國的重要指標。
韓國的三星電子過去在中國最多擁有15萬名員工,但近兩年已將生產線移往越南和印度,在深圳的最後一家工廠也於今年4月關閉。
根據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調查,在2005年至2016年的12年間,中國製造業的時薪由1.2美元增長兩倍至3.6美元,製造成本已超過巴西和墨西哥,同時趕上希臘和葡萄牙,更是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尼和越南的數倍之多。
據統計,2017年外企在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中占比達43.2%,外企同時在中國貢獻了20%的稅收。此外,2017年外資在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額為2,146億,較2011年驟減了57.8%,此一外資固定投資的下滑趨勢未來恐更加明顯。
專家表示,外商工廠大舉撤離中國,首當其衝的是失業人口竄高,終將波及全中國的金融體系、股市和房市。
10. 日本企業深陷造假醜聞
向來以追求嚴謹和品質的日本製造業,三十年前享有「日本第一」的美稱,近年卻出現了一連串的品質問題和造假醜聞。最知名的事件是2015年高田(Takata)因長期忽略品管而導致汽車安全氣囊爆炸,全球迄今受影響的車輛達6,900萬輛,共有14個全球知名的汽車品牌受影響,引發汽車史上規模最大的召回行動。
2016年4月,三菱汽車爆出篡改燃耗數據,涉及的車輛超過62.5萬輛,該公司坦承油耗測試造假的行為始於1991年。
2017年10月,神戶製鋼(Kobe Steel)坦承偽造鋁、銅、鋼產品的質量數據,部分日本媒體則踢爆該公司早在50年前就開始造假。神戶製鋼擁有數百家企業用戶,其生產的金屬被用於製造高精度產品,如豐田汽車和日立公司的子彈頭列車。
同年11月,全球最大碳纖維合成物料生產商東麗株式會社坦承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間篡改製品檢查數據,向輪胎廠商等13家企業客戶提供不合規格的輪胎材料,涉及的產品達400噸,金額1.5億日圓。
同年底,日本汽車大廠Subaru驚傳造假事件,旗下工廠擔任品牌最後一道防線的質檢人員涉嫌造假「剩餘可行駛里程」數據。2018年5月,該車廠又被日本國土交通省查獲新車燃效及尾氣檢查的數據遭到竄改,最後導致社長吉永泰之下台。
2018年2月,日本有色金屬巨擘三菱綜合材料公司(Mitsubishi Materials)也爆發數據造假的醜聞,其三家子公司涉及篡改產品數據,受影響的企業客戶超過200家,涵蓋航空、汽車、機電產品等行業。
2018年7月,日產汽車坦承排廢數據造假,至少從2013年起開始。該車廠2017年10月也爆出檢測醜聞,導致約120萬輛車輛召回。
2018年8月,馬自達、鈴木汽車和山葉汽車等知名車廠也相繼坦承曾在燃油效能和廢氣排放的測試數據中造假。
除了製造業竄改產品數據的醜聞外,日本也有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被踢爆做假帳,包括東芝、奧林巴斯和富士軟片等知名企業也淪落做假,日產汽車「救世主」董事長戈恩(Carlos Ghosn)涉嫌逃漏稅,五年短報50億日圓薪資報酬而遭逮捕,更掀起軒然大波。據統計,自2011年以來,日本上市公司每年曝出的違規會計案例數量幾乎翻了一倍。
一般分析,日本大企業做假帳大多為了填補前輩留下的虧空,較少中飽私囊,這與其獨特的職場文化有關。而製造業的集體竄改數據,則凸顯日本整體製造業在全球競爭壓力下已利潤逐漸微薄,以及具有壟斷地位的上游供應鏈日本廠商心態過於傲慢,加上日本勞工有40%的比例為低薪的派遣工,終身雇用制度下的嚴謹職人精神逐漸式微,導致製造業對品質的堅持已大不如前。
文章出處: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2/18/n10918551.htm